漲姿勢!聊聊地鐵線路圖發(fā)展對體驗設計的啟發(fā)

一、地鐵線路圖發(fā)展史

1908 年,倫敦地鐵由 8 條獨立的地鐵線路交匯在一起,堪稱全世界最復雜的地鐵道路系統(tǒng)。

在當時,為了方便人們出行,官方繪制了一份地鐵線路圖。然而這份地鐵線路圖設計得十分復雜:

漲姿勢!聊聊地鐵線路圖發(fā)展對體驗設計的啟發(fā)

圖上可以看到河流、街道、甚至公園的地理輪廓。而地鐵站點和這些信息混雜在一起,甚至邊緣的一些站點都擠不進這張圖。雖然這張圖包含足夠精確的地理信息,是一張優(yōu)秀的“地圖”,但總體可讀性很差,對乘客而言并不實用。

直到貝克的出現(xiàn),倫敦地鐵線路圖有了巨大的變革。

貝克(Harry Beck)是一名機電工程師,同時也是倫敦地鐵的員工。他發(fā)現(xiàn),人們在地下乘坐地鐵時,并不在意地上發(fā)生了什么,他們只想知道如何從一個車站到達另一個車站。因此,重要的是地鐵系統(tǒng)的換乘線路,而不是車站精確的地理位置。

為此,貝克設計了一張簡化的地圖:

漲姿勢!聊聊地鐵線路圖發(fā)展對體驗設計的啟發(fā)

新線路圖有三個特點:

  1. 線路只沿著三個方向延展:橫向、縱向、斜 45 度角方向,并且各站點間也進行了等距排布,看起來規(guī)整了許多。
  2. 分別使用刻度線和菱形記號對普通車站和換乘站做區(qū)分,使得換乘站點清晰可見。
  3. 這張圖還隱藏了地理信息,僅保留了泰晤士河。這大膽打破了“地圖”的概念,現(xiàn)在它看起來更像一張功能型的電路圖。

貝克的設計使得地鐵系統(tǒng)的線路走向、站點關系在這張圖上一目了然。而這恰恰也是乘客想要的。

1933 年,倫敦地鐵以小冊子的形式發(fā)表了這張圖,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最初印刷的 1000 份口袋地圖不到一小時就被拿光了,隨后他們又加印了 75 萬份。倫敦地鐵圖從此成為了一個標桿,深刻影響著今天世界各國對地鐵線路圖的規(guī)劃設計。

更多相關干貨:

二、如今的地鐵線路圖

1. 香港地鐵

保留了倫敦地鐵圖精簡的特點,使用 icon 標記重要地標:機場、高鐵站、迪士尼樂園等等。易讀性極佳,對旅客而言十分友好。

漲姿勢!聊聊地鐵線路圖發(fā)展對體驗設計的啟發(fā)

2. 悉尼地鐵

在地鐵圖中額外融合了巴士的換乘線路,用更細的線條表示,極大方便了公交出行的旅客體驗。

漲姿勢!聊聊地鐵線路圖發(fā)展對體驗設計的啟發(fā)

3. 倫敦地鐵

如今的倫敦地鐵圖,相較于過去的版本有了很大的變化:新增了許多圖標與注解,線路也更豐富了。

然而不變的是,那僅沿 3 個方向延展的線路走向、一目了然的站點換乘關系——這是貝克設計圖中最核心的部分,依舊被保留至今,成為該領域的通用設計語言。

漲姿勢!聊聊地鐵線路圖發(fā)展對體驗設計的啟發(fā)

三、對體驗設計的啟發(fā)

盡管貝克很可能并不懂什么叫體驗設計,但他的設計圖完美克服了當時的問題,體現(xiàn)出 3 個體驗設計的原則,值得我們學習:

  1. 以用戶為中心:用戶真正關心的是什么?——搭乘地鐵時,如何從一個站抵達另一個站
  2. 簡化:如何高效簡潔地滿足用戶需求?——去掉無用的地理信息,突出站點換乘關系
  3. 嘗試跨學科的思維方式——誰能想到一個電機工程師會成為解決倫敦地鐵圖設計的關鍵角色,成就了這個全世界最復雜的地鐵道路系統(tǒng)呢?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ASAK」

漲姿勢!聊聊地鐵線路圖發(fā)展對體驗設計的啟發(fā)

收藏 17
點贊 47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yōu)設網(wǎng)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