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我企劃的新系列試點內容,除了自己撰寫的深度實踐類文章,也希望能將一些海外一線團隊的優(yōu)質內容帶給大家。本文源自熱門設計播客 Dive 頻道,我在 AI 的幫助下對這 1h 的內容進行了提煉整理和加工。
本次訪談的嘉賓 Ryo Lu,作為前 Notion 設計師于 2024 年 11 月加入 Cursor 擔任設計主管。有趣的是,在他加入之前,Cursor 這家備受矚目的 AI 編程工具公司還不曾有過全職設計師,即使到現(xiàn)在,整個設計團隊也只有兩個人。
推薦閱讀這篇文章的原因:
目前硅谷乃至國內的許多初創(chuàng)公司中設計師的職責和工作流程已悄然改變,傳統(tǒng)分工中的產品-設計-研發(fā)流程開始松動,我們正處在一個新時代的轉折點,AI 正在重塑我們的工作方式,而 Ryo 的分享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前沿視角。
另外,在 2 月我分享完小白用 Cursor 開發(fā)的經(jīng)歷后,Cursor 近半年也在飛速迭代,Ryo 從設計師的視角講述了改版背后的思考。
往期干貨:
故事要從去年 11 月說起。那時 Ryo 還在 Notion,正在為一個多年項目做規(guī)劃。當被告知這個項目要推遲到今年下半年時,他感到非常沮喪——他從加入Notion開始就想做這個項目。
于是他決定自己動手。最初,他在 V0 上做了一個原型(V0 適合快速構建簡單的網(wǎng)頁項目),但很快就遇到了技術瓶頸。然后他下載了 Cursor。
"我用了 Cursor 的 Agent 功能,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 Agent 在哪里,但一旦找到,我就被迷住了。"三天時間里,Ryo 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未來 Notion 原型,包括功能開關菜單、真實數(shù)據(jù),甚至還有一個 3D 球形視圖。
"這完全改變了我。以前制作軟件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現(xiàn)在不一樣了。"
這個經(jīng)歷不僅改變了 Ryo 對工具的認知,也最終促使他加入了 Cursor。更重要的是,這個體驗讓他意識到了 AI 工具的真正潛力——不是替代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而是放大它。
Ryo 用 Cursor 打造的個人網(wǎng)站,他在網(wǎng)頁中搭建了一套早期 OS 系統(tǒng),你可以在上面畫圖、聽歌甚至聊天: https://ryo.lu/
Agent:統(tǒng)一 5 個分散功能
Cursor 原本有 5 個核心功能:Tab 補全、Command K 內聯(lián)編輯、Chat 對話、Composer 代碼生成,以及 Agent 代理模式。每個功能都有不同的名稱、不同的快捷鍵、不同的交互邏輯。用戶需要學習不同的操作方式,才能完整地使用這個工具。
Ryo 的加入帶來了系統(tǒng)性的思考。他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將這一堆分散的概念簡化為單一的 Agent 模式。沒有添加任何新功能,而是重新定義了用戶的心智模型。用戶不再需要記住不同的操作邏輯,只需要理解一個核心概念:與 Agent 對話。
這種統(tǒng)一帶來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Ryo Lu 透露,這可能是 Cursor 自 2 月以來快速增長的最大原因。因為用戶終于知道如何使用這個工具了。
下一個設計挑戰(zhàn):任務管理
統(tǒng)一了 5 個分散功能后,Ryo 面臨下一個挑戰(zhàn):如何讓 Agent 更好地處理復雜任務?
在實際使用中,用戶可能會在一個聊天面板中給 Agent 提出復雜的需求。這類任務涉及多個步驟,會導致 Agent 在長對話中忘記上下文,用戶也難以跟蹤整體進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Cursor 引入了 To-Do list 功能:當你給 Agent 一個復雜指令時,它會自動分解成多個子任務,在當前聊天中創(chuàng)建結構化的待辦事項列表。Agent 按步驟執(zhí)行并實時更新進度,整個過程還可以流式傳輸?shù)?Slack,讓你隨時了解 AI 的工作狀態(tài)。
"想象你可以將整個軟件開發(fā)過程分解成一堆任務,"Ryo 解釋,"因為這個概念如此通用,界面不需要復雜——任何看過列表的人都能理解。也許未來Cursor的核心用法之一,就是讓非技術人員在Web界面中管理待辦事項,完全不需要接觸代碼編輯器。"
暢想未來的 Cursor
當 V0、Lovable 等產品出現(xiàn)后,市面上有兩股力量在進行拉扯,只對著對話框聊天的 Vibe Coder 和使用過傳統(tǒng) IDE 編輯器的程序員。今天,Cursor 已經(jīng)突破了傳統(tǒng)代碼編輯器的邊界。除了桌面 IDE,它還推出了網(wǎng)頁版 Agent 工具,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聊天框,深度集成 Github,讓你可以在瀏覽器中輸入想法然后 AI 幫你構建。同時還有 Slack 集成、手機端等多個版本。
但 Ryo 的愿景遠比這更激進。在他看來,Cursor 正在演化成一個多形態(tài)的統(tǒng)一系統(tǒng)。
Ryo 觀察到一個有趣現(xiàn)象——即使是工程師群體內部,使用習慣也完全不同。有些人已經(jīng)完全擁抱Agent模式,有些人仍然喜歡手動敲代碼。有些人只用鍵盤操作,有些人習慣鼠標點擊。更重要的是,未來可能會有用戶根本不使用Cursor IDE,只用Web Agent,甚至不看代碼,只是在高層次上規(guī)劃項目。但這些不同的使用方式,在Ryo看來都應該是同一個Cursor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
在這種分化中,Ryo 看到了一個更深層的機會:"與其讓用戶適應工具,為什么不讓工具適應用戶? 我不希望這個工具只是為設計師構建一個像 Cursor 一樣的工具,Cursor 應該是同一個智能代理,但會根據(jù)你的身份改變它的感覺。"
這衍生出了個性化的終極愿景:AI 會根據(jù)每個用戶的背景、項目類型和使用偏好,動態(tài)調整整個界面。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說話方式不同,他們與世界或其他人或他們正在思考的事情或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有不同的首選交互方法。也許當你進入 Cursor 時,基于我們對你的了解,AI 可以為你重新配置整個 Cursor。也許界面會完全翻轉,也許你看到的只是一個可以畫圖的畫布。
來自 Ryo 的設想,項目的開始每個人都只是和 Agent 聊天,當你需要更多功能時,可以選擇切換 IDE 模式
傳統(tǒng)的協(xié)作模式正在轉變
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工作流程中,設計師的核心價值在于像素級的精確控制——每一個按鈕的位置、每一種顏色的搭配、每一個動效的細節(jié)。而AI時代,單個崗位過度專業(yè)化的意義可能在降低。
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自 Cursor 團隊的另一位設計師 Ricky。他同樣來自 Notion,是個"設計系統(tǒng)控"——熱衷于在Figma中制作組件,包括所有的顏色標記、樣式、組件、嵌套組件、所有不同的狀態(tài)等等。
當 Ricky 加入 Cursor 后,面臨的第一個項目是重新設計設置頁面。按照以往的工作習慣,他開始在 Figma 中精心制作設計稿,試圖讓每個細節(jié)都在視覺上完美呈現(xiàn)。兩周過去了,Ryo 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你在做什么?讓我們試試 Vibe coding,看看工程師對此有什么看法?"Ryo 的這個建議改變了一切。
正如 Ryo 所說:"以前做軟件,你必須在寫代碼之前把所有需求都想清楚——PRD文檔、任務清單、原型圖等等都要準備齊全。但AI已經(jīng)將這個過程完全顛倒了。"
這個轉變的背后,反映的是對傳統(tǒng)分工模式的重新思考。Ryo 分享了他的觀點:"在制作軟件的過程中,無論你是設計師、產品經(jīng)理還是數(shù)據(jù)分析師,我們做的一切最終都會影響代碼的編寫。我們都是同一個游戲的參與者——構建軟件。"
他認為傳統(tǒng)的分工模式本身就有問題:設計師負責畫界面和定義像素細節(jié),然后工程師拿到這些圖,還得重新思考整個技術架構,設計每個模塊,搭建整套系統(tǒng)。這根本說不通。明明是同一個問題,只是被人為地切成了不同層次的子問題。這樣拆分只會讓最終結果變得奇怪,而不是變得更好。
當 Ricky 開始嘗試 Vibe coding 后,工程師們的反應出人意料地積極。"他們現(xiàn)在更像是把我們看作團隊的一部分,"Ryo 觀察到,這種協(xié)作方式讓邊界變得模糊,但效果卻更好。
專業(yè)化的重新定義
這種變化不僅僅發(fā)生在 Cursor。Ryo 認為這種變化對更多人來說都會發(fā)生。我們在過去 10 年左右的過度專業(yè)化可能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如何與 AI 交互,就像是重新分配了價值創(chuàng)造方式:傳統(tǒng)的專業(yè)壁壘正在被打破。以前,你要么是設計師,要么是工程師,要么是產品經(jīng)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內深耕。但 AI 讓跨界成為可能——設計師可以寫代碼,工程師可以做設計,產品經(jīng)理可以直接構建原型。
有趣的是,在 Ryo 加入之前,Cursor 的開發(fā)團隊就是一群為自己構建的工程師。他們沒有專門的設計師,卻構建出了優(yōu)秀的產品。
那么設計師的價值在于什么?Ryo 給出了答案:不再是像素級的精確控制,而是"解開系統(tǒng)的復雜性,創(chuàng)建一個可以擴展到更多用戶群體的解決方案。
這種轉變反映了一個更廣泛的趨勢:傳統(tǒng)的線性工作流程正在被一種更具適應性和協(xié)作性的模式所取代。AI 工具的引入使得這種轉變成為可能。
從技術驅動到創(chuàng)意驅動的學習路徑
傳統(tǒng)的學習路徑是先學技術再做創(chuàng)意,但 AI 徹底顛倒了這個過程?,F(xiàn)在你可以先有想法,然后在實現(xiàn)過程中逐步學習技術。
正如 Ryo 觀察到的:"也許你從 Vibe Coding 開始,然后變得好奇,這是什么?然后你開始學習 React、Next.js、Tailwind CSS,然后你開始構建更多東西。"這種創(chuàng)意驅動的學習方式讓更多人能夠跨越專業(yè)邊界,參與到產品的實際構建中。
更有趣的是,這種變化正在重新定義成長速度。Ryo 提到一個對比:"我看到很多 17 歲的孩子用 AI 進行 Vibe Coding,做出比大廠工程師每天寫 10 行代碼更瘋狂的東西。"
在 AI 時代,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和資歷不再是決定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對新工具的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那些在前沿玩 AI 的人,往往比那些仍然認為我們需要做每周計劃、站立會議的人要領先得多。
這個對比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趨勢:在 AI 時代,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和資歷可能不再是決定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對新工具的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新團隊的法則
在 Ryo Lu 撰寫的另一篇文章中,他還建議到:創(chuàng)造偉大事物的過程并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充滿不確定性和探索。
從模糊開始:偉大的創(chuàng)意往往起源于不清晰、粗糙的想法,需要時間和耐心去打磨。
集結信徒而非官僚:真正的創(chuàng)新團隊是由有熱情、愿意投入的人組成,而不是只看重職位和流程的官僚。
延遲收斂,擴大探索:不要過早聚焦或限制思路,廣泛探索能帶來更多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
實踐優(yōu)先于規(guī)劃:通過動手實踐、不斷試錯和調整,才能真正理解和完善創(chuàng)意。
保護新想法,避免過早驗證:不要急于用數(shù)據(jù)或外部反饋否定新想法,給它們成長的空間。
追求品質與敏捷的平衡:卓越來自于速度和深度的結合,持續(xù)迭代和完善,而不是追求一次性完美。
通過 Ryo Lu 的分享,我們看到 AI 正在重塑產品開發(fā)的本質。這不是工具升級,而是工作模式革命:傳統(tǒng)的產品-設計-研發(fā)分工正在消解,專業(yè)邊界變得模糊,團隊協(xié)作更加高效。正如 Ryo Lu 所說:"我加入 Cursor 的原因是縮短從想法到現(xiàn)實的差距,讓這個差距接近于零。"
設計師的價值從像素級控制轉向系統(tǒng)構建,核心競爭力不再是工具熟練度,而是解決復雜問題的思維能力。這種轉變并非要求設計師放棄專業(yè)性,而是在 AI 的加持下,將專業(yè)能力投射到更廣闊的問題解決空間中。
如果你是小白創(chuàng)作者,想更深入了解 AI Coding,推薦查看我用 Flowith 制作的 AI Coding 知識庫: https://flo.host/mJIyFLi/
參考資料
- Ryo Lu 訪談原始視頻:Designing the future of Cursor
- Ryo 用 Cursor Vibe Coding 的個人網(wǎng)站: https://ryo.lu/
- 官方訪談文稿:Dive Club Newsletter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點贊轉發(fā),非常感謝!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yōu)設網(wǎng)立場,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
發(fā)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qū)留言,系統(tǒng)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lián)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53 位幸運星
發(fā)表評論 為下方 9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